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步入中医之门 > 第2节

第2节(2/4)

杂病的治疗有一个了解,外感病、温病怎么治疗,少一样,你都不能做好中医。

    背,对于学中医的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但当你背了,也就在大脑里储存了大量的信息了,到了用的时候,说不定一个灵感来了,问题就解决了。

    我说一个例子,请大家看看背诵的重要性。

    病例3特殊类型小柴胡证

    当初我在农村工作的时候,在一家乡镇卫生院工作。有一段时间,每天下午我都看见一个50余岁的农民抱着被子来输液,前前后后,有20余天。

    那天下午体他的主治医生不在,我值班,这病人来开输液,我就问,怎么老看你天天来打点滴,怎么了这农民和我说,发热20多天了,一直不能退热。我就问怎么发热呀,他说,每天晚上发热,早晨退热。当时我就想,这夜热早凉是阴虚发热最典型的症状,有了这先入为主印象,也就忽视了兼证的问诊做医生最忌先入为主,随便的问了问,就说,你这病吃三副中药就会好,不信你试试那时做医生时间不长,缺少经验。呵,病人说那好呀,你给我开,看好了我要好好的感谢你什么方,青蒿鳖甲汤,有效吗要是有效我就不和大家说了,我把这牛皮给吹炸了

    三天后病人来了,只说了一句话:“医生,我的烧没退,你的方没用,害的我还卖了一担稻”

    当时我呀差点没找个洞钻进地里去

    但不行啦,既然吹牛了,怎么也得撑下去,哪儿跌倒哪爬起来呀

    于是我就为自己找脸,我说你都病了20多天了,正气早亏了,我这3付药,是先给你补正气的,正气足了我才好给你祛邪治病,要不你受得了其实,根本就是辨证不准

    面对病人,心里就发毛了,什么外感发热、内伤发热所有的证型我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那个也不象,手把着病人的脉,一副认真切脉的样子,是在切脉吗是在苦思对策呢

    这病人坐在我面前,面色极为沉默,话语极少,我不说他决不说一字。“默默然”,突然一个灵感上来了,于是伤寒论的条文立即就浮现在脑海里,“伤寒五六日,中风,寒热往来,胸协苦满,默默然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梗,或心下悸,小便不利”,“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吃饭怎么样答:不想吃。口苦吗答:口苦。咽干吗答:咽干

    小柴胡证每日一发热,寒热往来的特殊类型

    当然了,结果是2剂热邪尽退

    背,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是万万不能少的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对一些重要古籍背的很熟,可是因为不是学针灸的,对经络路线根本记不得,这对于临床是十分不利的,如果说某病在某个局部,你就没法进行辨证了,局部的病变不仅辨证需要用到经络,而且在选药组方时也要考虑到走经,希望大家能在这方面下下功夫以后的讲座中我会谈到具体的病例

    2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二要诀多思

    背完了,你还的多思考,在学院教学多年,我发现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勤思的习惯,背下去的东西,你不进行思考,是很难真正消化吸收的

    在我们中医基本理论中,有一句话叫做“肝升于左,肺降于右”,为什么不是肝升于右,肺居于左,有人思考过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吗有人能回答吗问题一

    又比如说前面的第二个医案中,用到三棱、莪术,二药均有行气破血的功效,这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同都具有消食化积的功能,你想过没有,在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两味药物消食我们在临床上多采用山楂、鸡内金、神曲之类。为什么上面的乙医使用了这两味

    有一年我到全国的第一所民办中医大学义务讲学半个月九嶷山大学,象全国的著名教授朱良春等都曾到此学院义务讲学,可见老一辈对中医事业的重视,在授课中我讲到食积的治法,第一堂课我说用吐法,第二堂课在我举的例子中我讲到用泻法。于是有同学问我,老师,这食积你一会儿用消法、一会儿说要用泻法,一会儿说用吐法,到底该用什么方法治疗

    这学生我可以说他基本功不好,但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勤于思考,慢慢的他会对中医理解很深。

    为什么会出现一病三法,我在这儿不解释了,请各位爱有回答。

    问题二为什么食积会出现在吐、消、下三种治疗方法在病机上这三法对应的食积病机病位上有什么区别临床上各自都有什么些典型表现

    3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一要诀多练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学了基本理论之后,你的进行实际的练习,怎么练有些同学说,我们很少看中医,很少在临床上用到中医。练法有两种,一是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具体的病例进行练习,开出处方来,通过临床的实际疗效,判断你所运用的基本理论是否正确这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你那儿没多少中医的病号,进行补缺的方法,大量的读古今医案。有些同学说,我看过很多病案,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