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步入中医之门 > 第11节

第11节(2/4)

、山药健脾止泻,川斛甘寒养阴,炒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全方重在健脾固中,以培津血生化之源。

    何,劳损,气喘失音,全属下元无力,真气不得上注,纷纷清热治肺,致食减便溏,改投热药,又是劫液,宜乎喉痛神疲矣,用补足三阴方法。

    熟地、五味、炒山药、茯苓、芡实、建莲肉。

    方解:此为下焦真阴亏损,脾气亏虚,治补足三阴法。方用熟地补肾阴,五味养肝阴,山药、茯苓补脾气,芡实、建莲肉益肾健脾,固涩止泻,全方无一开音之品,重在治病求本,实堪效法。

    孙二一,久咳,失音喉痹。陈阿胶同煎二钱、生鸡子黄同煎一枚、炒麦冬一钱半、川斛三钱、甜北沙叁一钱半、炒生地二钱、生甘草三分、茯神一钱半。

    方解:此肺肾阴虚之失音

    五痹证治篡要

    现代风湿病学包括病种较广,临床表现亦十分复杂,常给中医的辨证施治带来较大的困难。然能根据内经五痹进行临床辨证施治,则能篡其要也。现将五痹证治简介如下。

    五痹之病名起源内经,即皮痹、肌痹、筋痹、脉别、骨痹。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其在病因病机、理、法、方、药其全,能掌握其证治,在临床治疗常见风湿病将十分有宜。

    五痹概论

    一、五痹病因:

    1、内因是五痹发病的先决条件:“厥阴有余病阴痹少阴有余痹皮痹隐轸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阳明有余病骨痹身重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

    2、外因风、寒、湿、热内侵是发病的必要因素: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所以痹者,各以其时重感其邪风寒湿气也五痹为何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3、禀赋不同决定其临床表现类型:素问痹论云: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病多汗而濡者此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其相感,其多汗而濡也”。其临床表现为寒痹、热痹多与体质因素有关,大凡阳虚者感邪后多演变为寒痹,阳气胜者感邪后多从热化表现为热痹。

    二、五痹病机: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或痛、或不痛、或痛久者,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何故也,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不仁”。“痹在于骨者则重,在脉者则血美国而不流,在于筋者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营气盛者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

    总之五痹的发病多因风寒湿三气侵袭,导致血脉痹阻,经脉不畅是其病机关键,久痹不愈则多导至气血亏虚,肌肤、筋骨、经脉失养为其基本的病理变化。

    三、五痹转归:

    1感邪部位的不同决定病程的长短:

    “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痹,其时有死者,或通久者,或易已者,其何故也”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痛久,其留于皮肤间者易已”素问痹论。

    外邪感邪性质与部位的不同,常决定其病的发展病程。

    2、五痹不已,常发展为脏痹:

    “五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脏”,形成心痹、肝痹、肺痹、肾痹、脾痹。其入脏者,预后差,“痹有死者其入脏者死”。

    “内舍于五脏六府,何气使然也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素问痹论。

    五痹不已,可内传脏腑,引起脏腑病变。

    四、五痹的临床基本表现:

    1、皮痹:历代医家对皮痹描述的症状有:“在于皮则寒”、“血凝于肤者为痹”、“皮肤顽厚”、“皮肤无所知”、“遍身黑色,肌肤麻木,皮肤粗涩”、“搔之如皮肤隔衣”。其基本表现为:皮肤寒冷、肿胀、发黑、皮肤感觉迟顿、麻木。与现代医学之硬皮病、皮肌炎等临床表现相似。

    皮痹不已,可内舍于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系统性硬皮病累及于肺者,可发生肺广泛性纤维化及囊性病变,以致肺功能不全,出现功能不全,出现呼吸困难、胸膈胀满、喘促不已。与之相似。

    2、肌痹:历代医家对肌痹描述的症状有:“肌肤尽痛”、“在于肉则不仁”、“四肢缓而不收持”、“体淫淫如鼠走其身上”、“汗出,四肢痿弱,皮肤麻木不仁,精神昏塞”。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顽麻不仁、四肢痿软或手足不遂。与现代医学的多发性肌炎、、风湿性肌痛、皮肌炎相似。

    肌痹不已,内舍于脾,“脾痹者,四肢懈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伴有咽喉或食管的肌肉病变相类似。

    3、脉痹:历代医家对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