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我的姐夫是太子 > 第一百五十六章:天降横财

第一百五十六章:天降横财(1/5)

    在所有人的认知之中。

    这安南和其他的蛮荒之地没有什么不同。

    充其量就是一个小号的北元罢了。

    居然有两百万多石粮,实在难以想象。

    而大明对于安南的认知,其实还停留在几百年之前。

    倒是颇有一些像是汉朝人对江南的印象。

    汉朝时的江南,因为那里丘陵和山峦众多,再加上到处都是水,北方人进入南方之后,往往无法适应环境。

    再加上那个时候生产力低下,江南没有得到开发,因此,人们对于江南的印象更多停留在蛮荒的概念,而当时的产粮区域,主要是在关中和关东的平原。

    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即是如此。

    可随着生产力的增加,南方开始进入了大开发之后,再加上几次北方南渡,大量的北方汉人进入南方,新的农业技术得到了应用,这江南就成了鱼米之乡,粮产量直接反超北方。

    安南也是如此,在当初中央王朝统治交趾四郡的时候,这里是以荒芜而闻名。

    在宋朝的时候,安南、占城、真腊也盛产稻米,可由于耕作粗放,无灌溉设施,稻米任其自然生长,所以粮产量较低。

    可随着安南等地逐渐安定,吸收了一部分北方的灌溉和开垦技术之后,凭借着优良的地理环境以及肥沃的土地,安南粮产量高的惊人。

    “这……这些粮哪里来的?”朱高炽先是大惊。他在户部,大抵知道,朝廷每年能收上来的粮,大致也在一千万石上下,一个安南,竟有两百三十万石,这已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了。

    张安世看一眼朱棣。

    朱棣道“张安世说罢。”

    张安世这才道“安南盛产稻米,有四成的土地,可产两季稻,而有六成的土地,可产三季稻。”

    此言一出,众臣哗然。

    三季稻是什么概念?就是一年可收割三次!

    同样一亩地,你春天播种秋天收割,人家却可一个季节就收割一次,这产量……等于直接翻了三倍。

    在大明,比较肥沃的土地,也至多只能收割两季,而这几乎已经是极限了。

    只见张安世又道“何况……从这奏报上来看,安南虽然山地众多,可国中南北……都有一处平原,其稻田的规模,绝不下于南直隶。”

    朱高炽惊异地道“南直隶耕地乃天下之最,这安南竟比南直隶还多?”

    “还多三成。”张安世道“这还只是保守的估计,毕竟这是安南陈朝陈睿宗时期,攻占了占城国,一统安南南北之后的耕地记录,这些年……怕也有一些土地被开发了出来。”

    张安世怕自家姐夫不信,又道“此次,我们进兵速度极快,拿下升龙的时候,这安南的粮仓统统都是满的,若是照他们自己的计算,其实每年能上缴的田赋,在一百九十万石上下。”

    每年……一百九十万石。

    “比南直隶还多?”

    这南直隶……在明朝的时候,规模比许多行省要大的多,相当于后世江苏加上上海,再加上安徽的人口和面积。

    每年朝廷能在此征收到的粮,比号称鱼米之乡的江西和浙江加起来还要多的多,可谓是天下之冠。

    可现在,南直隶的粮赋却还不如安南呢!

    在古代,粮食就代表了人口,也代表了税赋,是国力的象征。

    虽然真实的国力,未必只靠粮食来计算。可至少这安南,可是凭借着超高的粮产量,号称小中华,别名西洋小霸王,各种欺负西洋诸国。(明朝西洋指代东南亚。)

    朱棣看着群臣惊叹,一个个露出不可思议之色。

    尤其是太子朱高炽,颇为震惊的模样。

    他当然知道,太子这一年来,管着户部,为了钱粮的事,每天焦头烂额。

    朱棣心下暗喜,却故作沉稳地道“继续念。”

    张安世便道“除此之外,还得银一百三十二万两,其余珍宝,不计其数,尤其是以香料等名贵之物,更有九百四十七石,这些香料若是卖出去,哪怕价格低廉一些,只怕纯利百万两也不在话下。至于其他土地、人丁,暂且就不计了。”

    单单真金白银和香料,就可价值两百万。

    朱棣乐了,道“这安南竟是富庶如此,真令朕没有想到……”

    朱棣看向那陈继“陈卿家口口声声说劳民伤财,是吗?”

    陈继其实也是硬着头皮在硬顶着罢了,可细细思量,解缙说的对,这个时候,自己若是不能‘从一而终’,反而就显得自己首鼠两端了。

    于是他道“陛下,历来征伐,本就是劳民伤财,臣只是关心百姓疾苦而已。”

    朱棣居然点头“陈卿家说的对。”

    “啊……”

    许多人便都不可思议地看着朱棣。

    其实这一次缴获虽多,可翰林们未必心喜。

    只有太子朱高煦和杨荣几个,方才觉得大大缓解了身上的压力和重担。

    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