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皇孙白手起家 > 第158章 昭武军东征

第158章 昭武军东征(1/2)

    大魏天成二十七年,十月初二,昭武军发起东征之战。

    沈宁率十二万昭武军,突然从瞿塘关出兵,直奔涪陵。

    涪陵因靠瞿塘关太近,齐军兵力本就不多。且昭武军来的突然,猝不及防下,未做过多抵抗,选择了投降。

    本着兵贵神速,沈宁没有片刻耽搁,昭武军水路并进,一路向东。

    陈哲、刘北辰为先头部队,领昭武军三万,魏显率水军一万,合力猛攻秭归。

    此战,昭武军首次使用了井阑战车,此物相当于一个移动箭楼。

    井阑战车高度同秭归城墙高度相差不多,昭武军弓弩手站在上方,更加方便攻击城墙上的齐军。

    数万昭武军将士扛着云梯,一波接一波攀爬城墙。

    陈哲、刘北辰也挥刀参与了厮杀。

    见昭武军攻势过猛,齐将周云翊渐渐撑不住了,派人向夷陵求援。

    杨瀚文认为死守秭归没多大意义,未派援兵,并劝他主动放弃城池。

    不久,在齐国水军帮助下,周云翊率残军退往夷陵。

    攻下秭归后,昭武军士气大振,继续前进。

    齐军在夷陵周边驻扎士卒约十五万人,利用险要地势,建立多层防线。

    陈哲、刘北辰攻势受阻,无法攻克齐军阵地。

    同时,恒卓率领齐国水军,也向魏显发起进攻。

    沈宁见齐军在夷陵已构筑牢固防线,未再进一步东进,选在巫峡、建平等处扎营。

    齐军在此驻扎重兵,挡住昭武军进路,这在沈宁意料之内,毕竟此处是真正的战略要地。

    夷陵附近的河流很窄,水流湍急,船只经常会遇到一些危险,是一个典型的“事故多发点”。两边地势险峻,道路也是让人难以通行。不过,越过夷陵之后,江面明显就开阔了许多,河水也变得平缓起来。两边的道路,已经变成了一片平川之地,可以供马车通行。

    如果昭武军能拿下夷陵,就可以将战线直接推进到长江中游地带。那里城池、人口众多,可大大增强昭武军的实力。

    在战略上,昭武军也会有更多选择;既可以向东继续攻齐,也可以向北,攻打荆襄一带。

    沈宁之后又派兵试探了几次,齐军始终避而不战,双方就这么对峙起来。

    江面上,两方水军有过几次交手。齐军占得上风,却未能将秦国水军消灭掉,也没能掐断昭武军粮道。

    并不是齐国水军不强,而是周边水域,本就不适合大规模水战。

    这期间,为增援前方战事。李昭前往瞿塘关,催促石艾打造更多战船。

    魏显虽未能击败齐国水军,李昭对他的表现已非常满意,最起码保证了昭武军水道的安全。

    到了十二月,战线基本没有任何变化。

    杨瀚文自从抵达夷陵后,毫无进攻的意向,每天都在巡视阵地,同时派人刺探军情。

    张延夏战败后,被贬为杨瀚文的副将。他本以为难逃一死,没想到皇帝竟饶恕了他,心中感激万分。

    对杨瀚文固守不出,张延夏深表认同。双方加起来二十多万大军,每天耗费粮草无数。李昭建立的秦国,仅有蜀地和汉中,其国力比不上齐国。就这么一直耗下去,胜利终将属于齐国。

    柳知捷曾建议火攻昭武军,张延夏一直谨记在心;但沈宁为人谨慎,营地周围草木并不茂盛,火攻之计,暂不可用。

    李昭得知前线战况后,给沈宁去信。告诉他,不用担心钱粮之事;齐军既然想耗,就和它耗下去,看谁耗得过谁。

    褚子清主动请命,希望主管钱粮之事,发誓绝不会让前方缺粮。考虑到他是蜀地人士,且颇有谋虑,李昭很快同意。

    夷陵,昭武军大营。

    沈宁收到李昭信后,心中长长松了口气。

    虽然李昭从未催过他,但他心里也清楚,在时间上,齐军更为有利。

    这几个月来,沈宁花了很多时间,走访周边区域;并经常研究黑冰台送来的沙盘,苦苦思索破局之法。

    让沈宁郁闷的是,齐军防线并无漏洞。如想要强攻,伤亡甚大。

    ...............................................................................................................

    长安,皇宫大殿。

    魏帝李昆正在翻阅兵部送来的夷陵战况,轻笑道:“都快有三个月了,竟然还在对峙,倒是挺有耐心的。”

    “据密探所报,近来有大批物资,频频出瞿塘关,走水路运往夷陵。”赵公公道。

    李昆微微点了点头,“从瞿塘关到夷陵,两百多里;若走山路,不仅耽误时间,还会消耗大量人力。”

    从昭武军东征开始,魏国朝野上下,一直关注着此战。

    多次有大臣上奏,建议趁昭武军和齐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