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每天饮酒赏乐,我成了千古一帝 > 第126章 江淮宝地

第126章 江淮宝地(1/2)

    “这东南的水稻产量,比河北的产量要高。”颜真卿突然说道,“若是能充分开发江淮地区,是可以解决许多问题的。”

    颜真卿这句话,显然是话里有话。

    开发江淮,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颜真卿重点说的是粮食问题。

    在农业社会,许多动乱都来源于粮食资源配给不平衡。

    天下初定,人口少,生产粮食的田就相对多,人们不存在严重缺乏生产资料的情况。

    可是盛世百年之后,局面就变了。

    大唐盛世之下,资源的配比出现了严重不平衡。

    这个时代的大唐,人口大多数还集中在河北、关中、中原、蜀中一带,江淮的人口密度并不算多。

    尤其是河北道、河南道,这两个地方加起来总人口大概在2000万左右,天宝年间的总人口一共才5000万。

    这就意味着,河北、河南是严重内卷的状态,粮食和人口的配比严重失衡,再加上这些地方又有许多名门望族吞并良田,百姓更加难活。

    尤其是河北一带。

    也许正是底层没有了活路,才给安禄山提供了造反的温床。

    江淮地势平坦,河流众多,其实比北方更适合农业。

    若是提前将这巨大的沃土开发出来,再用刘晏来打通从东南到长安的漕运,重新建立大唐的禁榷体系,改善财政问题。

    即便安史之乱对河北造成了破坏,李倓也有底气为大唐改天换地,将版图持续扩大,与西面的阿拉伯帝国掰手腕,甚至打持久战,都不在话下。

    而且东南不仅仅农业潜力大,茶叶种植潜力也大,商业潜力更大。

    早在汉代,东南就是天下铸造货币的中心。

    那吴王刘濞就是凭着铸造铜钱这个优势,向长安朝廷叫板。

    显然,颜真卿看到了江淮一带最基础的潜力。

    但要开发这块宝地,还真不是说几句就能办成。

    李倓说道:“若是能改进一些方法,产粮会更高。”

    颜真卿好奇地问道:“什么方法?”

    “还记得诸冶监正在研制的曲辕犁么?”

    “郎君提到这件事,我倒是想起来了。”

    “曲辕犁若是能在江淮地区普及,又有各地官吏组织百姓开发水利,江淮农业必然能比现在更盛。”

    颜真卿突然说道:“若是郎君能任职江淮道和江南道采访制置使,这件事就未必不能去做了。”

    李倓看着颜真卿,颜真卿也看着李倓,两人互视片刻,相视而笑。

    颜真卿笑道:“是我异想天开了,郎君的身份颇为特殊,要任职采访制置使怕是不可能。”

    “再说吧,说不定也有机会。”李倓说道,“你说得对,江淮道和江南道的潜力,是无穷的,若是真的能充分开发这些地方,大唐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解决。”

    今年已经是天宝六年,距离安史之乱只有八年时间。

    如果李倓真的想要在安史之乱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必须将江南道和江淮道掌握在手里。

    掌握了这两个根据地,别说安禄山,就算长安方面不服,他也能好好跟长安讲道理,让他们“服”!

    “走吧,我们去江都城。”

    李倓来的很低调,江都城的官员并不知道建宁郡王来了。

    当然,建宁郡王这个王爵岂是也没什么权力,最多就是身份尊贵。

    这个身份,放在开元天宝年间,地方官也不敢随便来迎接。

    倒是少府监监这个官职,扔出去含金量颇重。

    中午李倓抵达江都城的时候,递上了公验,在衙差震惊的目光下,进了江都城。

    进了江都城之后,李倓并未去找扬州刺史,也没有去找江都县县令这些行政官,而是直接到了扬州的钱监。

    扬州有广陵钱监和丹阳钱监两处铸钱监。

    它们与宣州的梅根监、宛陵监,鄂州的凤山监、饶州的玉山监、信州的玉山监并称江淮七监。

    像铜陵那种地方,主要还是产铜之地,钱监的规模倒是不大。

    扬州的广陵钱监,又是扬州规模最大的钱监。

    到广陵钱监,通报之后,广陵钱监的副监杨束带着广陵钱监的诸多人出来迎接李倓。

    杨束说道:“大王莅临,下官未能远迎,还请恕罪。”

    “不必多礼,钱监的情况如何?”

    杨束说道:“前些日,铜商恢复了对钱监铜的供应。”

    李倓很满意地点了点头,跟着杨束走进去。

    颜真卿则问道:“现在一个月能铸造多少钱币呢?”

    杨束回答道:“我们钱监也采取了新钱的铸造,一个月大约能铸造3000贯,一年大约能铸造四万贯。”

    四万贯,对于大唐的一个钱监来说,已经很多。

    杨束继续说道:“自从开始铸造新钱,铸钱的数量确实提升了许多,不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