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 第361章 打工文学(二合一)

第361章 打工文学(二合一)(3/3)

然,也夹杂着不和谐的笑声,充满着幸灾乐祸的味道。

    林坚羞愧地低下了头,耳畔边却听到:

    “大家不要笑,虽然稚嫩粗粝,但感情深切,写出了打工人的飘泊的无依、思乡的愁绪。”

    方言一本正经道。“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学题材!”

    “全新的文学题材?!”

    包括林贤治和范汉生在内,大为震惊,面面相觑。

    “没错,暂时可以称之为‘职场文学’。”

    方言环顾四周,“或者有个更加通俗易懂的名字,‘打工文学’!”

    “………”

    一个个面面相觑,雅雀无声,谁也不敢问,谁也不敢说,气氛在沉默中变得凝重沉闷起来。

    最终,还是身为《花城》主编的范汉生站了出来,“方老师,打工文学也能算是种文学?”

    “为什么不能呢?”方言道:“文学即人学,难道打工人就不是人了吗?”

    范汉生点了点头,“那自然是。”

    “既然是人,那为什么不能以打工人为对象来创作作品呢?”

    方言道:“其实根本上,打工文学本身就是劳动文学的一个变种。”

    一听到劳动文学,范汉生、林贤治,以及《佛山文艺》的编辑们这下子就听懂了。

    比如《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写的就是保尔柯察金在经历一系列劳动之后,最终成为一名钢铁工人的故事,这本巨著本身就是一部劳动文学。

    “劳动文学是以劳动和劳动者为题材的文学类型,打工人当然也是劳动者!”

    方言道:“而且这类打工人今后会在粤东越来越多,这种打工现象也会越来越普遍。”

    “方老师说得对!”

    “我们有一些老乡都跑去鹏城那里打工去了!”

    围在四周的工友们纷纷响应起来,林贤治、范汉生等人默认下来。

    毕竟,自从“三来一补”的政策开始,越来越多的香江制衣业加快向内地迁移,投资建厂。

    从这个时候开始,劳动文学,或者说是“打工文学”就有了生长的土壤。

    “大家看过这篇《深夜,海边有一个人》吗?”

    方言左看看,右看看,见不少人点头,更进一步地追问读后感。

    听着“真实”、“感人”这一个词一个词的评语,林坚如听仙乐,整个人不觉飘飘然。

    “正因为写的是打工人的,才能引发同为劳动者的你们的共鸣。”

    方言道:“虽然略有瑕疵,但富有生活的质感和生存的痛感,朴素真诚,非常可贵,我觉得在《花城》、《佛山文艺》这些杂志上发表,是没有问题。”

    说话间,把稿子递给了范汉生、林贤治等人,笑盈盈道:“你们怎么看?”

    (PS:打工文学在现实里是存在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